当前位置: 首页 > 就业新闻  > 新闻资讯

《中国大学生就业》|| 章熙春:多元协同视角下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对策研究——以装备制造行业为例

日期:2023-03-13 来源:本站 点击: /次

【作者简介】

章熙春,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装备制造行业就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科研管理,科技创新。

【摘要】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大学生是就业的重点群体,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成为我国新发展阶段的重要战略目标。文章首先对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内涵归纳提炼为“一个目标、两个关键、八个着力点”,即以“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为目标,把握“好就业”和“就好业”两个关键,抓住“稳就业、通渠道、缓矛盾、促信心、增收入、提素质、优条件、保权益”八个着力点。接着以装备制造行业为例,从就业渠道、人岗供需、就业质量探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面临的三大现实挑战。最后,基于政府、高校、企业、教师与学生多元协同培养机制提出构建新型就业生态系统,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以及完善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等对策建议,为助推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

高质量充分就业;多元协同培养;装备制造行业

【文本引用】

章熙春.多元协同视角下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对策研究——以装备制造行业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1):15-23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实现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对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作出了重要战略部署。报告将“高质量”和“充分”并列前后,表明既要促进就业容量合理扩大,更要实现就业质量有效提升,彰显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目标新要求。一方面,高质量充分就业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为实现产业良性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可靠保障,为实现更高质量充分就业创造了可能。因此,经济高质量发展与高质量充分就业是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关系,系统把握这一内在关系对深化改革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大学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已成为城镇新增就业主体,更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群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其中,装备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的脊梁,肩负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使命,推动其高质量发展是建设制造强国的核心任务、重中之重。[1]装备制造业是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而提供的各种技术装备的制造工业总称,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上升。装备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基石,对创造就业岗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在装备制造行业高质量充分就业一贯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2]

为此,本文在系统阐释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基本内涵基础上,以装备制造行业为例,立足政府、高校、企业、教师与学生“五位一体”,深入分析我国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存在的多重挑战,进而基于多元协同理论探寻相应的解决方案,为进一步促进装备制造行业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新思路。

一、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基本内涵

(一)充分就业的内涵

参考借鉴国际通识并结合中国实际,本文认为充分就业关键在于“好就业”,其基本内涵包含以下四个维度:一是“稳就业”,即保持支撑充分就业的劳动参与率,改善劳动环境、稳定劳动关系、以及提高劳动者就业安全感。改善劳动环境的多变性、流动性、未知性,劳动关系的临时性、去标准化、去保障化等带来的就业“不稳定性”。[3]二是“通渠道”,即拓宽招聘渠道与求职渠道,畅通就业信息。推动就业渠道多元化、健全劳动力市场机制,保持就业渠道畅通高效。三是“缓矛盾”,即缓解劳动力资源供给增长与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用工需求之间的适配性矛盾问题。充分有效利用人力资源,促使就业扩大和促进经济发展,缓解企业“招工难”与大学生“求职难”的矛盾。四是 “促信心”,即增强大学生就业意愿和就业信心,强化实体经济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提高就业率。

(二)高质量就业的内涵

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本文认为高质量就业关键在于“就好业”,具体内涵同样包括四个维度:一是“增收入”,即合理提高劳动者薪资报酬,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健全工资决定、合理增长和支付机制,完善薪酬制度。二是“提素质”,即拓展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将教育培训与生产发展、科技进步有效匹配,提升人力资本的实现价值。三是“优条件”,即优化劳动者工作条件,改善工作环境,优化工作时长和工作强度,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等。四是“保权益”,即维护和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就业公平、制度公平,保障劳动安全,拓展社会保险覆盖面等。

(三)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内涵

基于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的基本内涵,本文将高质量充分就业归纳为“一个目标、两个关键、八个着力点”。“一个目标”是指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两个关键”是指“好就业”“就好业”,即扩容与提质并进,既要实现充分就业更要促进高质量就业;“八个着力点”是指“稳就业、通渠道、缓矛盾、促信心、增收入、提素质、优条件、保权益”。

二、装备制造行业大学生

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现实挑战

(一)就业渠道有待拓宽

当前中国正向后工业化时代积极迈进,而后工业化时代的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给装备制造业就业带来巨大挑战。[4]就业渠道不够宽和就业信息不够通畅等,成为实现高校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目标的现实挑战。

1png.png

图1  装备制造业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的主要渠道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从装备制造业来看,就业招聘渠道不宽表现为企业仍以传统校园招聘渠道为主。[5]《装备制造行业人才供需研究报告》显示(见图1),用人单位聘用应届生的主要渠道是通过“校园招聘会/双选会”(91.89%),其次是“通过招聘网站和媒体发布招聘信息”(59.46%)。

2.png

图2  毕业生求职活动的积极性与往年对比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就业信息不畅是由求职者、用人单位的双重因素所导致。一方面,高校大学生主动获取就业信息、投递简历的热情有待提升。图2行业调研显示,22.97%的装备制造业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求职积极性较往年减少。另一方面,“酒香也怕巷子深”。疫情常态化下,用人单位线上就可完成招聘全流程,相较于线下,企业和求职者之间可能存在沟通和反馈不及时、不充分,导致求职者转移就业阵地,用人单位错失优质人才。

(二)人岗供需匹配度有待提高

装备制造业就业的三大挑战中,人岗供需匹配矛盾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企业“招工难”和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并存。从宏观数据上看,一方面制造业总体的“招工难”问题明显,工信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指出,2025年中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的人才缺口将接近三千万人。另一方面,装备制造行业人才需求逐年增加, 图3和图4数据显示,2022年装备制造行业中接近65%的用人单位招聘需求量较往年有所增加,接近95%的用人单位表示未来三年招聘规模还会增加或持平。

3.png

图3  装备制造行业用人单位2022年招聘需求与往年的对比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4.png

图4  装备制造行业用人单位未来三年的总体招聘需求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与装备制造业大喊“用工荒”相对应,高校毕业生也感叹“就业难”。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见图5),2022年我国城镇失业率稳定在5.5%左右,其中16-24岁人口的调查失业率则在15%至20%之间。

5.png

图5  全国调查失业率数据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装备制造业人岗供需匹配度不高的结构性矛盾,主要源于以下两个因素:第一,装备制造企业普遍存在人才高消费心理。《装备制造行业人才供需研究报告》调查显示(见图6),装备制造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较高,对研究生的需求占比高达 70.27%。一方面,装备制造企业正处于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期,对高素质人才需求上升,并通过提高学历门槛来筛选优秀人才;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在人才使用上存在攀比炫耀心理,不顾成本盲目追求高学历人才。

6.png

图6  装备制造行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历需求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第二,高校专业设置与培养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分布不均衡,存在“理科偏多、工科较少、农科最少”的现象。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对工科人才需求最大,[6]但目前高校大学生总数中工科在校生仅约三分之一,尚不足以满足行业发展需求。同时,我国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刚毕业的专业人才需要一定时间磨合方能得到行业认可和满足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

(三)就业质量有待提升

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群体表现出“慢就业”“懒就业”问题。[7]根据已有学者对大学生初次就业程度制定的参考标准,[8]从2021年高校毕业生整体初次就业率看,[9]我国大学生就业程度基本处于“中警情就业”,整体就业形势的严峻导致大学生主动性就业意愿不强以及就业信心不足。具体原因一方面在于就业环境竞争激烈,我国2023年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1400万;另一方面,新冠疫情叠加经济下行压力使就业不确定因素增加,脱产考研和考公成为高校毕业生的择优选择。

就业质量不高问题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收入水平有待提高。相较于其他行业,大部分装备制造企业的职工薪酬竞争力不强。二是员工素质有待提升。在装备制造业领域,数字技术出现之后带来的效率提升,大幅降低了对低技术含量岗位的劳动力需求,企业存在对员工能力培训不足等问题。[10]三是就业保障力度有待加强。[11]如大学生就业保障内部体系仍存在权益保障责任不明确和责任人关系不清晰等问题。[12]

三、多元协同视角下实现

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对策

协同理论是针对一个复杂开放系统,研究其与外界进行能量或物质交换时,内部各子系统或组成要素之间如何自发相互作用,使系统在时空和功能上重新处于一个稳定有序的结构,获得新的协同效应。[13]协同理论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理论,已被诸多学者引入教育界加以转化和实践,探索新的多元协同培养机制。

所谓多元协同培养机制并非高校与企业之间简单的合作培养,而是将政府、高校、企业、教师与学生全部纳入培养系统,各方主体作为系统内部的子系统,通过整合协调多域、多界资源,统筹政府引导、高校培养、企业需求、教师教育、学生成长,推动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共同目标,获得“1+1>2”的协同效应。本文基于多元协同视角,构建一个大学生多元协同培养系统(如图7所示)。

7.png

图7  多元协同培养系统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一)构建新型就业生态系统,推动多主体线上线下协作

以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为目标,政府、企业、高校多主体协同合作,打造线上信息平台与线下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相结合的新型就业生态系统,[14]从而缓解结构性失业矛盾。

搭建汇聚企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的线上平台。在数字经济时代,劳动市场的原有供需模式被深度重塑,劳动者可以借助数字化平台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灵活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就业形式。因而,需要搭建依托企业人才需求信息、高校人才供给信息、毕业生需求信息的就业信息平台,并设置问题反馈渠道,帮助学生解决工作、实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打造以真实项目为依托的线下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基于真实生产环境和生产项目,学生在实习实训基地可以熟悉行业生产工艺和先进设备、接触学习专业技能并积累项目经验,提高面向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以实现零适应期、零距离就业。[15]对于学生的课程安排,一方面要开展高校相关专业计划中的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另一方面,基于行业企业新技术、新规范、新方法开设企业课堂,学生按照企业生产标准、技术规范完成企业真实项目。

在实习实训基地的运行过程中,高校应基于行业未来发展方向,找准学生培养定位,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加贴合市场需求;企业应积极参与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共管,提供生产设备、企业项目等支持学生实训;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增加基地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

(二)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维度提升教学教育质量

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的匹配。高校应密切关注市场和社会需求,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和科研条件,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例如,依托制造生产过程建立课程体系、基于岗位能力丰富课程内容,并及时根据企业的新工艺、新技术更新课程资源。[16]此外,高校还应改进课程评估模式,以企业岗位需求和用人标准设定评估标准,由企业、行业、教师、学生等多方评价课程质量,提升课程设置与企业行业需求之间的契合度。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首先,高校可以开展专项培训,鼓励教师深入企业的岗位实践及交流学习,鼓励教师将生产实践的知识与技术应用在教育教学全过程。其次,高校应健全“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强化对“双师型”教师的知识基础、能力素质等的监督。最后,高校还应建设激励引导机制,激励引导教师加入“双师型”教师队伍。

引导毕业生就业观念转变。高校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规划引导,引领学生树立艰苦奋斗观和积极求职心态,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抗压能力,并前置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自我认知、精准自身定位。

(三)实施企业人力资源战略,全流程规划人才“引育留”

装备制造企业应认真考虑招聘何种人才,如何解决核心岗位人才紧缺问题等,构建一系列有预见性、可持续发展,并贯穿员工招聘、就职、离职和退休全流程的人才资源战略规划。

首先,在员工招聘过程中,企业应积极主动开拓招聘渠道,构建线上线下多渠道平台,摒除“唯学历论”和“炫耀心理”,给大学生求职者传递友好积极的信号,并及时充分地与求职者沟通和反馈,协助求职者破除入职障碍等。其次,在员工就职时,给予员工竞争力的薪酬激励,[17]采用合理公平的绩效考核方式,降低职工流动性和离职率;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地开展员工培训,并针对员工反馈意见进行优化,不断提升员工素质;改善员工工作条件,为员工配备相应的安全防护设备和高效风险预警方案,合理规划工作时长和强度。最后,在员工就职、离职和退休时,企业也应自觉揽起责任,自觉做好员工的各项保障工作。

(四)完善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多措并举保障就业权益

建立劳动力市场就业信息预警机制。针对装备制造行业人岗匹配度不高,政府和高校尝试合作建立劳动力市场就业信息预测与失业风险预警机制。借助该机制,可以及时保持对产业与整体经济发展状况的观测,构建反映就业与失业信息的监测指标,对劳动力市场需求进行实时跟踪与前瞻预测,并及时公布信息,以便高校改进培养结构和高校毕业生规划就业方向。

完善大学生就业权益保障制度。首先,法律法规上保障大学生就业,摒除如学历歧视与性别歧视等就业不公现象。其次,设立专门针对大学生就业的法律援助中心,加强对大学生就业中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最后,针对数字化经济出现的新型劳动纠纷积极探索解决办法,如数字平台灵活就业人员劳动关系的认定等。

四、结论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已成为我国新发展阶段的重要战略目标。而从当前现实看,我国高校装备制造行业大学生面临就业渠道有待拓宽、人岗供需适配度有待提高、就业质量有待提升等三大现实挑战,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任重道远。

本文围绕装备制造行业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面临的现实挑战,构建基于政府、企业、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多主体协同培养系统,构建线上线下协作的新型就业生态系统,多维度提升教育质量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全流程规划的企业人力资源战略,完善保障大学生就业权益的就业保障制度等。多主体协同培养系统有助于推动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王燕梅.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装备制造业百年发展与经验启示[J].人文杂志,2022(1):1-13.

[2]惠利,丁新新.我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融发展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9(11):120-124.

[3]胡磊.“不完全劳动关系”的生成机理、运行特点与治理取向[J].经济纵横,2022(10):8-18.

[4]张康之.全球化、后工业化时代的社会特征[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98-107.

[5]张惠琴.从“揽才”困境探讨招聘流程的控制和优化[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0(4):14-17.

[6]严鸿雁.高等教育人才供需矛盾的市场供给信息因素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8):21-25.

[7]夏利波.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慢就业”“懒就业”破解路径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19):23-27.

[8]楚江亭.2000-2002年中国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和预测[J].青年研究,2001(9):1-9.

[9]岳昌君.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2021)[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

[10]张志元.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逻辑与现实路径[J].理论探索,2020(2):87-92.

[11]王贵军,张连绪.制造企业研发人员多职业通道及其保障机制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404-405,408.

[12]袁晶.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兼职大学生劳动权益内部保障体系的建构[J].现代教育管理,2017(6):65-69.

[13]许艳丽,李资成.基于协同理论的校企合作绿色技能人才协同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8(2):100-105.

[14]高欣峰,於冰双.地方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生态系统的视角[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20):19-27.

[15]陈燕,杨帅.“区块链+未来高校”教育创新生态系统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22(4):21-30.

[16]季忆,密心源,吴云青.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机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111-113.

[17]罗艳梅.员工薪酬激励、知识能力与内部控制质量——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20(10):51-60.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南路563号 邮编:710061 E-mail:3497054305@qq.com 档案查询:029-88668820 学历认证:029-88668665 留学中心电话:029-88666095
版权所有:陕西省学生就业与留学服务中心 Copyight(C)2020 备案号:陕ICP备19024541号 http://jyweb.sneducloud.com All Rights Reserved